如何選擇女性情趣用品?

情趣用品可以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刺激,提高性事的歡愉和樂趣。

那麼如何選擇女性情趣用品?

1.1、首先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用一種正常心理去接受成人用品。成人用品是生活的一件日常用品,它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是其他生活用品無法實現的。

1.2、要熟悉自己心理生理的特點,根據自己需求來選擇成人用品。有的人性冷淡,選擇刺激提情趣的成人用品

如情趣內衣,催情藥物等;有的人生理有障礙,則選擇滋滋補強身類的。總之選擇哪類成人用品要根據自身要求,不要毫無選擇的購買。

1.3、要熟悉所購買產品,要瞭解產品的功能,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只要充分瞭解產品,才能達到物盡其能,對自己的性生活有所幫助。

1.4、要選擇品牌產品,保證品質可靠。現在成人用品種類繁多,稂莠不齊,有的人貪圖便宜,購買一些製造粗糙,材料低劣,設計不合理的成人用品,給自己帶來很大麻煩。

所以在選購情趣用品時,不能一味地尋求刺激或者便宜,而忽略了材質的重要,否則容易因情趣用品品質造成事故或對你和你的伴侶身體帶來損傷。

例如男用套環使用太久,會導致細胞壞死、前列腺疾病等現象。

此外,材質不佳的按摩棒或男用套環,容易產生斷裂或脫落的狀況,因此選購時,必須多方考量,才不致於弄巧成拙!其次,明確我們的目的及要求。

最近剛上市的這一款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就是目前討論度很高的神物啊!http://s.blog.xuite.net/_image/emotion/m21.gif

產品外觀與使用體驗簡直直逼5顆星★★★★★

而且價格十分親民,耐用度足,算是剛上市後,就在一些情趣用品實體店面有著很高的詢問度

第一次嘗試或是已經用過很多種情趣用品,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的體驗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喔,尤其相關的說明簡單易懂

一起來看看這款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吧!!!http://s.blog.xuite.net/_image/emotion/m39.gif

詳細介紹如下~參考一下吧

 

日本超夯人氣女優【繪色千佳】仿真淫味潤滑液! 以【繪色千佳】仿真實體液氣味製造而成徹底分析粘度、水分、質感等的成分製作,誕生了最佳真實的淫靡快感潤滑液,其顏色體氣味及粘性,猶如【繪色千佳】的私密愛液再現。 跟超夯人氣女優【繪色千佳】仿擬真美陰自慰器搭配使用,提高逼真度,就像她真的屈服在你之下!

 
■日本原裝進口,(NPG日暮里株式會社出品)品質保證
■容量:200ml
■產地:日本
 
日文簡述:
 
人気AV女優「絵色千佳」の美女汁をイメージした淫臭ローション「絵色千佳 淫臭ローション 200ml」。こだわりの本人仕様のローションは、どんなオナホールに合わせても最適。さらに、「名器の品格・絵色千佳」のオナホールに使用すれば、リアル感がより一層アップします。いつもとはひと味違ったオナタイムが楽しめちゃうローションです。

 

 

 

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大家可以參考看看1911770183.gif

↓↓↓如果對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不滿意,官網還有更多高級情趣用品可以參觀選購↓↓↓

↓↓↓更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性服務↓↓↓

標籤註解:

PTT鄉民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限量,團購,限時,週年慶,禮物,優惠,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特價,開箱,比價,活動,好評,推薦

mobile01網友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哪裡便宜,採購,優缺點,試用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好用,CP值,經驗,好康,集購,下殺,免比價,去哪買?,

名人推薦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介紹,部落客,排行,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體驗,精選,限定,折扣,折價卷,臉書社團推薦,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Dcard推薦

↓↓↓如果對日本原裝進口.NPG 絵色千佳 淫臭體液潤滑液 200ml不滿意,官網還有更多高級情趣用品可以參觀選購↓↓↓

S
EX1515ECED

 

【紀實散文】我在福州市生活期間的“忘年之交”  ——二十世紀1996年5月我在福州市連江縣生活期間的親身經歷之  我與原住民畬族人干二叔鐘琦鳴(大鴨梨的父親)的情感故事  時過空濛,煙雨塵囂。  歲月不居,云駒過隙。  往事回眸,陳年舊事,如瀾若夢。  關外春風千里秀,鴻雁南飛入閩東。老酒一杯家萬里,故鄉遠,往事悠悠心亦然。  青春年華宿福州,山青水秀敖水長。海峽西岸榕城緣,海連江,竹林巷里伊人舊。  一段塵封久遠年代里的往事回憶,一段東南沿海海邊山水千年古鎮(敖江鎮江南鄉)里的情感“小故事”。  遙遠的二十五年以前,在上個世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也就是那個久遠的“計劃經濟”時代里邊,那個久遠的不能再久遠的“青春年代”。  在那個久遠的“純真年代”歲月里邊,我本人在福州市連江縣江南鄉已古村桃花古巷(也叫魁歧嶺)生活期間,我本人在日常平淡生活之中所經歷的情感“小故事”。  一提及到我本人在福州市連江縣江南鄉已古村生活的期間,必須提及一個日常生活之中的主要長輩人物,那就是我干媽干爸(鐘聲父母)的親弟弟“鐘琦鳴”。也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干親戚大表哥阿濤(鐘鎮濤)、二表哥阿輝(鐘鎮輝)、小表妹大鴨梨(即鐘玉)的親生父親,也就是干老妹子鐘聲的親二叔。我在以前的幾篇紀實文章中提到過干二叔叔鐘琦鳴,尤其對于其中家里主要成員有過簡簡單單的介紹,但是沒有詳實仔細地介紹過長輩人物。  由于,平常生活之中接觸最多的便是干弟弟點點(鐘點)、阿玉(鐘點女友林玉玉)、干二表哥阿輝(鐘鎮輝)、干三表哥阿濤(鐘鎮濤)、干表妹大鴨梨(鐘玉)幾個干親戚的同齡人。其次才是長輩人物中干爸鐘琦麟和鐘琦鳴,畢竟他們天天上班工作從早上一直忙碌到晚上六七點頭,有的時候忙碌到晚上二十二、二十三點多鐘。  不過,只有在周六周日才能見到這兩位天天上班的“大能人”,一則雙休日二人休息在家可以帶領我、大鴨梨、點點出門逛街、購物、東游西逛、游覽古跡、登山踏海灘。  當年,我剛剛(頭五天)來到這個陌生的千年古城(溫麻古城)里邊,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在月球上一樣,陌生的、新奇的。后來,還是老干爸鐘琦鱗跟我講述了當地“特殊的少數民族”地理環境,以及處于群山峽谷里邊的三個千年古鎮(老城區),這三個古鎮組成的溫麻老城和江南鄉獅虎山南邊十七里地的汪洋東海海灣。  當年,老干媽、老干爸(鐘聲父母)再三囑咐,千萬不可一個人獨自走出老城區。因為東西南北的城外郊區全部都是群山環繞、海岸交錯、竹林山寨、襟江抱海、山水縱橫,十分容易迷失方向而出意外。特別再三囑咐干弟弟點點、大鴨梨、林玉玉(點點女友)、干二表哥阿輝(鐘鎮輝)、干三表哥阿濤(鐘鎮濤)和其同學阿龍、阿軍、阿英幾個人指導我出門逛街購物的方向。  這讓我一步步熟悉當地的極其“特殊的襟江抱海、山水縱橫的特殊地理環境”。為了我本人的人身安全考慮才這么決定,后來由老干媽、老干爸(鐘聲父母)和他親弟弟(干二叔鐘琦鳴)帶領我們幾個人登山尋古、探親訪友、認識干父母二人在黃歧鎮、下宮鄉、曉澳鎮(定海古城)、小滄鄉(陳天進的父母家)、透堡鎮、長龍鎮長沙莊的親戚們。其實主要目的是利用周六、周日雙休日,讓我結交一下鐘家、林家(老干媽自己家親戚)鄉下親戚,同時也讓我認識老縣城郊區外附近(好像沒有超過五十公里的)當地的“特殊山海地理環境”。  這也就是為后來本人深深地融入當地少數民族的特殊生活之中,認識當地大山區、海灣地理環境與少數民族風土民俗打下極好的基礎。  其實,由于當地以貴安鎮、鳳城鎮、敖江鎮和江南鄉構建成老城區,這老縣城(溫麻老城區)三鎮一鄉沒有多少土地,百分七十以上的空間距離十分狹窄。從此鎮到彼鎮騎車不過十幾分鐘的空間感,由于沒有平面的太多土地,而出了郊區便直接進入登山踏海灘的直覺感受,從此山到彼山、峰巒疊嶂、村寨交叉、懸崖縱橫,崗嶺坡谷、縱然交錯、港灣灘岸、雜交縱錯、江海交叉、山峰海灘、頭尾相連。知山識脈、知峰識方位、認寨知距離、走鎮知古跡、認古跡知與家(鐘聲家)的位置距離和方向。  其實呀,這樣一來老縣城的三鎮一鄉主城區,也就是七寨三村便一目了然。亦然自己獨自一個人進進出出群山之中,也不會迷失回家(鐘聲家)的方向感和失去距離感。因為每一個郊區外邊地理環境狀態都不一樣,有的只有一兩條進出的山間土道路,有的即有公路又有毛毛山路好幾條線路,在距離感上即有近又有遠各不盡相同。例如北部郊區近郊貴安鎮、小滄鄉、晉安區、鼓樓區、倉山區進入福州市中心的幾條主道路,即有很多隧道和岸灘公里。  而例如南郊區走出江南鄉已古村、魁歧村便是隔江水而望,對岸便是魁歧島的白云山區,而從江南鄉已古村往東翻越獅山便是閩安古鎮和涫頭鎮(青芝覆釜山區)與馬尾區了。而從江南鄉的已古村過螯鋒公路大橋便可進入浦口鎮、長龍鎮、曉澳(定海) 鎮、下宮鄉、黃歧鎮,那里有幾條長短不一的道路,這樣一來即知道近距離山路怎么走,又知道遠距離縣鄉公路有幾處盤跎路多遠、隧道多少等等。  后來,一到周六周日就變化成為家里人出城進山入灣游山玩水、登山踏海灘的樂趣了,不再成為單一的認識方位和距離的枯燥感了。  平常日子里我和老干媽干爸(鐘聲父母)一塊上街購物,更多的時候只有我、干媽、大鴨梨、點點幾人進敖江、鳳城鎮的幾家漁貿易市場、蔬菜貿易市場買菜、回家做飯做菜。有的時候是早市、有的時候是上午或者是下午出去購物、逛街。可以說深深地融入到鐘家人的日常生活與一家人一樣喜怒哀樂。再后來更成為我們幾個小青年同齡人走親戚、幫助親戚干農活的樂趣了。  咱們再說主人公鐘琦鳴,也就是大鴨梨(鐘玉)的親生父親,鐘點、鐘聲的親叔叔,也就是我干媽干爸(真名鐘琦鱗)的親弟弟,工作單位在長龍鎮華僑農場第一制茶廠,工作性質是制茶廠廠長。  鐘琦鳴,他呀!一米八十七的大個子,瘦瘦高髙的、瓜子兒臉、貓頭鷹似的眼睛、上身穿著印有“華僑農場第一制茶廠”字樣的短袖白襯衫,下身一條深灰色西褲,頭頂上一件旅游專業涼帽,一副高級水晶墨鏡,再有就是一輛茶廠的212吉普車,可惜不是自己的私家車,而是長龍鎮第一制茶廠辦公室的公家用車。  鐘琦鳴,性格上大大咧咧、巧舌如簧、能言善辯,愛講當地歷史,尤其是針對于連江老縣城明清古街,明清時代的中山路、天王街、王步街、菁英北街、菁英南街、玉鼎東街、玉泉路、玉荷東路、玉荷西路、玉鳳北路、金鳳東路、金鳳西路的專業歷史。春秋戰國、晉、隋、唐、宋、元、明朝代時期的海防“惠城(定海村)重鎮”歷史的講述,對于唐代溫麻老城和定海村明朝定海古城的一千八百年歷史的傳奇故事,那可以說是講述的精彩絕倫、濤濤不絕、繪聲繪色。  其實呀,老干媽、老干爸(鐘聲父母) 帶領我們幾個家里人,曾經幾次登臨獅峰虎嶺(虎嶺南是出海口的瑯歧島)、筆架山、文筆山、青芝山、覆釜山、云居山、白云山(瑯歧島的)、白云山旗冠頂(奇達村的)、憊箕山云峰頂等等地方。  后來,老干爸鐘琦鱗的親弟弟(干二叔鐘琦鳴)帶領我們幾人遠游武夷山鎮一日游,曾云游云游峰(茶洞)、大王峰、玉女峰和十八盤的水灣籌地方。  當年,我和大鴨梨、干弟弟點點、老妺子鐘聲幾人,利用我手中的日本產“全自動照相機”,互相之間拍攝了大量登山游玩的照片,這也成為二十五年以后今天的永久留念了。  當年,我幾次利用與干二叔鐘琦鳴開吉普車帶領我們幾人進入福州市區時,在市中心的倉山區和鼓樓區五四路、五一路、八一七路的“日本專業洗像中心”沖洗的照片,同時也在游玩之中領略了三坊七巷、上下杭和馬尾區的羅星古塔與船政學堂的古跡風光。  我和老妺子鐘聲也幾次去拜訪干妹夫陳天進的父母家(畬湖畔),也就是小滄畬族鄉虎頭山區里的“七里村”山寨,并且與干妹夫陳天進的親弟弟陳天鵬、陳天耀、陳天宇幾人攀登上了虎頭山主峰龍鳳山,這在我以前寫的紀實文章中有過介紹這里就不啰唆了。  而在今天看來這二十五年前的福州市的生活經歷,幾卷日本產照相機拍攝的大量(五卷相片)當地登山游玩時的照片,卻成為了上個世紀(二十世紀)計劃經濟時代里邊的永遠回憶見證了。  不過,往事云煙過隙如浮云,青春年代煥發的純真感情經歷,卻成為了人一生暮色夕陽里邊對往事的回憶。在久遠的不能再久遠的年代里邊,有一段感情故事發生在東南沿海依山傍水的福州市(東郊)水鄉!  其實呀,鐘琦鳴,為人十分豪爽、耿直,其實他說話是竹筒里倒豆子直截了當,他有點關東人的性格。可是呢又不失閩東福州本地人的細膩、宛約、含蓄、言語善琢。  不過,鐘琦鳴這個人,它有一大特殊的愛好,就是特別十分愛吃當地的“特色小吃”。十分愛吃當地的特色肉燕子、魚丸、鍋邊糊、刀魚燒、糖燒彈途魚、紅燒蚌、蠔烙、筍片燒蛭子、燉螺一類當地的“小吃”。  其實呀,鐘琦鳴這個人還有一大特殊的缺點,這個天生的缺點在吃飯時讓人感覺很特別,那就是一吃飯就“唆吧嘴”。其實當地人做菜特別甜滋滋的味道,每ー道菜里邊十分普遍用甘蔗糖配料味。不管什么燉、炒、蒸、溜菜用糖太普遍,可能跟當地盛產甘蔗有直接關系,就好像東北人做菜用咸鹽?樣普遍。  當年,鐘琦鳴這個人平常由于天天上班工作的原因總是見不到面。只有在周六、周日他開著吉普車來到自己的親哥哥(鐘聲家)家時,這個時候才能在上午八九點鐘見到他,這時候來看自己的小女兒鐘玉。  其實,他這個人十分愛溜達、愛逛街,這一點大鴨梨十分像他的性格。所以,每一個星期的最后兩天都是點點、大鴨梨、鐘聲、我幾個人最高興的時候。  因為,我們幾個人可以坐著茶廠的吉普車,四處游覽當地的風土民俗、名山古跡、登山游海。有的時候從桃花古巷干媽家順著敖江東岸,往東南二十二公里處的華僑農場第一制茶廠去找他,才能在國有第一制茶廠的廠長辦公室見到他本人。  其實呀,當地人家家都有一個“特殊”而普通的現象,每一戶、每一家家門口的門上懸掛著小小“香爐” 。為了這一個特殊現象,我曾經幾次詢問過當地的老人們,后來還是干爸鐘琦麟和謝秉東老師解開了謎團。  原來,當地人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是祖祖輩輩居住于海邊的“漁民”。就是唐朝中后時期“閩王王審知”入閩建“大閩王朝”,也是安民放網、千帆入海、登島建港、廣納商賈、興盛海運,一直延續到清朝初期為止。  后來,清朝康熙年間福建總督姚啟圣為了統一臺灣,“撫巢”國略采取“遷界禁海”平臺政略,將所有沿海海岸邊上世世代代居住的漁民們,全部遷移進沿海岸以內的群山之中,也就是從海邊生活的小漁村遷移到新建設的山區村鎮里邊。從此家家戶戶門口都懸掛一個小小香爐,以示紀念自己的祖先祖祖輩輩是漁民。永遠不要忘記祖宗先輩從春秋戰國一直到現在,世世代代都是居住于海邊小漁村的漁家“原住民”。  由于清朝初期(康熙年間)福建總督姚啟圣的“遷界禁海”平臺政略,至使大批百萬當地人改變了興盛漁業的歷史,開始于耕織農桑、種茶、植果、廣興商賈的農業走向發展。在福州東郊區群山環繞的各個山寨、崗嶺、峽谷里邊,大量興建城市、古鎮、廣建安民村寨遷民居住。不過也有一批人逃難躲進了附近海島之上,繼續保留著祖先遺留下來的幾千年(約兩千年)歷史的當地風俗。后來建國之后這一當地特殊少數民族風土民俗一直保留至今,無論你是走在石房古厝的老街、古巷道間,還是走進高樓大廈林立的新城里都可以看到這一奇觀!  也許,當年謝秉東老師說的對“忘祖數典”“忘記祖宗”那可是千古罪人了。  當年,我本人曾經去過華僑農場第一制茶廠幾次,干爸鐘琦麟和鐘琦鳴也知道本人愛喝茶,所以幾次帶領下去茶廠采摘新茶(明前茶),并且在茶廠車間由制苶師傅汪廣全炒制完才帶回家里(鐘聲家)。  我還記得頭一次去第一制茶廠車間,那是我剛剛來到連江古城的第三天。當時是干爸鐘琦麟帶領我、大鴨梨、點點三個人,坐著林玉玉(鐘點女友)二姑媽家的舊吉普車去的長龍制茶廠。因為我剛剛來到連江古城的第ー天,在干媽干爸的家里與他們二人講述曾經與鐘聲、陳天進說過找個好師傅,當時干爸鐘琦麟笑著跟我講述幾年前鐘聲曾經提到過此事,當時只是家里人當一個笑話而已,沒有想到我幾年后能來到九千里地外的福州市。  當年,在第二天干爸鐘琦麟下班時在酒廠給其弟弟鐘琦鳴打了電話,吃完晚飯后干爸鐘琦麟來到我居住的四樓臥室,跟我講述了他已經給其親弟弟鐘琦鳴打了電話。于是當晚七點剛過老干爸鐘琦麟帶領我、大鴨梨、點點去其親弟弟鐘琦鳴的家里邊。  當年,干媽干爸還在頭兩天帶領著我游覽了老縣城鳳城、敖江、江南(溫麻古城)的幾條主要明清時期的古街古道,在上街溜達、購物時還到老縣委辦見到了干大姑媽(鐘聲親姑姑)鐘琦惠,還有鳳城鎮老縣醫院當醫生的大姑夫(鐘聲的姑夫)。  當年,我剛剛來到連江(溫麻)古城的第二天傍晚,老干爸鐘琦麟帶領我、大鴨梨、點點去其親弟弟鐘琦鳴的新家。就在桃花巷子鐘聲家小胡同拐彎處新蓋的ー幢四層別墅,旁邊還有其大兒子阿龍沒有蓋完的新樓房(只蓋了兩層)。當時聽大鴨梨親口介紹說預計也蓋四層,這東邊新蓋的四層閣樓式的別墅,遠比鐘聲家的別墅高級的很多。  當年,老干爸鐘琦麟帶領我去干二叔鐘琦鳴家,講述來學藝的目的和自己的一些心理想法,后來干二叔鐘琦鳴跟我聊了當地武術之鄉的情況,并熱情爽快地答應給我找幾個好老師。后來干二叔鐘琦鳴還在三樓客廳展示了自然拳術的動作,并詳細介紹了當地是老南拳、畬族九宗七派畬拳術的一些情況。原來他跟獅虎山上三清宮的一清道長、鴻源道長是至交,又與當地老拳師們交往不錯,尤其是恩師林子詳交往甚深。以前我寫的《太極宮里的秦王古劍》和《江南水鄉南拳情》兩篇紀實散文中有詳細述說,這里就不再詳細述說以免重復。  當時,老干爸鐘琦麟、干二叔鐘琦鳴與我聊天一直到晚上九點多,其間大鴨梨還親自介紹了她家新蓋的別墅的情況,一直到接近了二十二點鐘我們才重新走回到干媽家(鐘聲家)的四樓臥室。  不久,在老干爸鐘琦麟、干二叔鐘琦鳴的熱情幫助下拜師、學藝(到福州第三天)。真真正正地學習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技藝,并同時詳細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風、歷史。并在周六周日干二叔鐘琦鳴的帶領下認識一些當地古代王朝的皇城、宗廟、皇家寺院歷史遺跡,同時又認識了干弟弟點點、干二表哥阿輝(鐘鎮輝)、干三表哥阿濤(鐘鎮濤)的一些同學、朋友,以及我們一塊學藝的那一幫好哥們、好姐們,大家利用休閑時光里游走于山山水水、海岸灘涂、山區里的亭臺樓閣、僧廟寺院古跡之中。  第二天,早上七點鐘干二叔鐘琦鳴親自開著茶廠的212吉普車,直接來到干媽家(鐘聲家)門口接我、點點(鐘點)、大鴨梨(鐘玉)三個人,而后開著212吉普車順著桃花巷往東過斗門山的含光塔,一直朝著敖峰公路大橋奔長龍鎮華僑農場茶廠而去。  當年那時用心臟深深體會到的峰巒疊嶂、竹林深邃、山巒青翠、群山閃現、海岸公路、沙灘伴隨、藍天白云浮動,隨著車速一閃而過的感覺。  從江南鄉已古村敖江南岸出發,順著南岸東側江邊十里荒灘過敖峰公路大橋。當吉普車繞過文筆山腳下再往北出老城區,第一站便是建莊村 (即下洋村)。 在長龍第一茶廠爐烽山西南懸崖絕壁下便是下洋村,長龍鎮下洋村素有懸崖里的“世外桃源”,在下洋村村東西有“興龍寺”“興隆寺”兩座,位于清澈見底的才溪水庫旁邊不遠處。  在藍天碧水相映襯,宛如空中樓閣顯得格外美麗。在爐烽山西北角通往浦口的長浦公路旁“無崖頭”,曾有戚繼光帶兵路過時留下的“千人井”。無崖頭深谷幾百米(約近九百米)便可登上“大帽山”,連江全縣景觀盡收眼底。晴天如用望遠鏡還能看到“金門島(與廈門對岸同名),金門島是黃岐的東北灣外灘屬于馬祖列島之一,下洋村確實是登山、游覽、釣魚的最好勝地。  在下洋村東北角便是真茹村,這真茹村隸屬連江縣長龍鎮東北部的沃角嶺,在爐烽山與旗寇嶺(沃角嶺)的縣級公路段凹地便是真茹村,距老縣城34公里距長龍鎮政府所在地11公里。這真茹村東起馬鼻鎮交界,西至丹陽鎮南洋自然村,南與長龍國有林場接壤與爐烽山遙遙相望,北與鄰縣羅源縣松山鎮僅一山之隔。  真茹村就是坐落在這崇山峻嶺、流水潺潺的大自然懷抱之中。下洋村在第一次革命戰爭時期,曾有葉飛將軍率領一批部隊與本村游擊隊員駐扎本村“九灣座”山坳里開展革命活動,反動派曾多次派兵圍剿都無濟于事。  該村雖然處在一個偏僻的群山峻嶺之中,但山高林多自然條件好是人們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好去處。如外油(畬族山寨)自然村對面凡山(也叫松嶺)與馬鼻鎮的鯉溪接壤。踏上青石小徑登上“凡山”(東峰遙嶺峰)極目遠眺,一望無際的大海盡收眼底,側耳傾聽轟轟烈烈的可門港開發區的機器聲聲入耳。  若是趕上晴朗的清晨,一輪紅日正向你微笑,讓你領略到日出的美好景觀。凡山丘嶺多、山峰多、自然景觀也多,素有“二十八峰天下秀”。如將軍洞、仙人潭、神仙腳印、古井等等。這種美絕對是一種自然的美,這種自然美是一種驚險天然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怪石嶙峋好象一不小心就會倒下來,這種天工雕琢的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獨秀也不是三五峰呼應,而是千峰萬仞延綿蜿蜒百里之遙。這種天然的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當地歷史記載蘭姓、雷姓、畬族先民最早的始祖是從廣東潮州入閩定居連江縣外油自然村,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而畬族四大姓之中的鐘姓,鐘姓畬族始祖是從龍巖長汀入福州連江縣真茹村,一直以古老的傳統定居至今已有480多年。這里現仍保持著明清時期傳統的畬族(屬于畬瑤族分支)服飾及畬族語言,明清朝代畬族的最傳統習慣并沒有改變。  例如:三月三的“烏飯”節,春節的男女畬歌對搭唱以及畬家拳,竹竿舞,龍鳳配的婚禮等。勤勞善良的真茹畬民祖祖輩輩堅守著大山,為利用大山、開發大山而努力耕耘著。抗日游擊隊成立地舊址九使府位于連江縣長龍鎮下洋村盤蛇嶺下。  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4月19日連江首次淪陷后,中共連江(臨時)縣委遵照省委的指示組建地抗日游擊隊。中共下洋支部書記梁仁欽向黨員和抗日骨干下達的暗號為“把‘碗’和‘筷子’隨身帶著”。所謂“碗”即土制的梭標、大刀。于4月20日清晨,120多名游擊健兒手持大刀、梭標(只有少數隊員有-支),列隊下洋村下宮里“九使府”前,正式宣告成立“下洋抗日游擊隊”,由梁仁欽任隊長,隊副陳位郁。游擊隊與國民黨下洋鄉鄉長陳乃敏(愛國人士)合作共同抗日,他將下洋鄉民團交付給了游擊隊,正是組建成為共同抗日的游擊隊,同時從國民黨75師散兵中繳獲來的一挺機槍、26支步槍、380多發子彈、手榴彈24枚交付給了游擊隊。當時游擊隊常年活動于長龍、下洋、浦口一帶攪得日寇侵略者日夜不安。  國民黨連江縣長陳拱北處心積慮瓦解游擊隊,殘忍地殺害了游擊隊長梁仁欽。下洋抗日游擊隊由陳位郁接任隊長,邱惠任指導員。  7月,下洋游擊支隊與東湖游擊隊、國民黨駐連江的軍隊聯合埋伏在山崗伏擊日軍,打死日軍駐連最高指揮官原田(原田宮二),斃敵6人。  8月,游擊隊又打了個漂亮的“千人飲”伏擊戰,擊斃日偽軍16人,繳獲三八大蓋10多支,又乘勝攻打浦口日軍炮樓。  9月3日連江縣光復之后,國民黨欲收編下洋游擊隊為縣保安隊,遵照黨的指示大部分隊員疏散隱蔽。1944年9月3日,日本侵略軍二次攻陷了連江老城,下洋游擊隊又于群山之中開展敵后武裝斗爭,一直到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止。  不過,其實只有周六、周日干二叔鐘琦鳴才去鐘聲家,帶領著我們幾個年青人開著吉普車四處游覽福州市區的風光,實在地感受當地的人文歷史與特殊的畬族與高山族風土人文風俗。其實,歷史上長龍鎮茶廠歷史悠久,始建于明萬歷七年的古“溫麻茶廠”。不過長龍鎮的明清古跡特多,現存多座明清年代古民居群落、古祠堂群落,保存最完好聞名全省的有建莊后灣里“十二扇厝”。洪峰村的“林氏宗祠”和“嶺頭頂古厝”。長龍鎮歷史上又是佛教勝地現存有寺廟多座。而長龍鎮嵐下村的廣應寺建于唐貞觀元年。長龍鎮蘇山村的光化寺建于明朝洪武初年。還有下洋的興龍寺、建莊的開元寺,均是建筑年代久遠的名寺。這些寺廟坐落于青山綠水間、金碧輝煌、環境清幽、空氣新鮮是修身養性,旅游度假的最好去處。  長龍鎮長龍山區多名山,高聳挺拔的蘆峰山極目遠眺馬透平原,大官坂墾區、羅源灣大海海灣與可門港美景一覽無遺。洪峰的紅旗山海拔兩千多米,霧繞山間若隱若現猶如美麗的仙女。山頂平坦綠草成蔭山花爛漫,丹陽、蓼沿盡收眼底。蘆峰、紅旗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登山健身的好地方。  長龍鎮夏季氣候涼爽是避暑勝地。長龍人杰地靈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鄉鎮又是革命老區。嵐下村院后自然村卓秋元烈士,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清政府民主革命,在廣州起義戰斗中英勇犧牲,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飛,陶鑄等多次在長龍領導閩東革命活動。第一任中共連江縣委書記楊而昌,曾長期在長龍領導連羅兩縣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游擊斗爭。外襖村的林嫩妹是連江第一任蘇維埃政府主席。下洋的梁仁欽是連江縣第一任團縣委書記,組織連江境內游擊隊拋頭顱,灑熱血,為兩次光復和抗擊侵略者做出了重大的犧牲現有烈士37人。  連江縣是畬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我國少數民族中高山族人與畬族人的聚集地。這畬族人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等幾個省份。畬族族源史學界眾說紛紜不一,我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曾經打聽過當地的一些老人們,認識了一些大概的認同感。  其實,從鳳城鎮的歷史古跡、碑文、當地縣志(從鐘聲姑母家)上記載畬族宗譜記載都認為畬族的發祥地為廣東省潮州鳳凰山。福州地區的畬族最早入遷的是在唐乾元元年(758年),從廣東潮州鳳凰山經福建漳州地區進入福州地區。明朝天順五年(1461年)達福州連江縣。畬族民間廣泛流傳的《高皇歌》:“住落廣東已多年,走落福建去種田;亦有田地亦有山,做田亦要靠天年。走落羅源龔連江,福州大府管連江;連江羅源好田莊,盤雷藍鐘四姓掌。”這些歌詞都直接記述畬民從廣東遷徙起行的動因與過程、路線,直至落腳地羅源縣、連江縣等等。  其實在當地畬族人已發展成為連江縣主體人群,這個畬族人歷史悠久追源上古先閩古人時期,當地ー直流傳著畬族的主先槃瓠的傳說。這槃瓠或稱為槃護是畬族古老的祖先圖騰。關于槃瓠的傳說各地畬民家喻戶曉流傳甚廣,內容也大同小異。其大意是上古時期高辛皇后耳痛三年,后太醫從她耳中挑出了一條形似蠶的小蟲置于盤中,隨后忽變為槃瓠毫光顯現遍身金黃。  此時高辛皇帝受番王侵侮,于是下詔求賢榜示有能平番王者,愿將第三公主嫁其為妻。槃瓠得知后即揭榜直奔敵國先服侍番王三年,一日乘番王酒醉咬下其頭渡海銜歸,獻于高辛帝前帝大喜但不愿將公主嫁給槃瓠。這時槃瓠忽語曰:“將我放在金鐘內,七天七夜便可變成人。”六天之后公主怕其餓死,打開金鐘一看果然人已成形惟頭未變,于是公主與其完婚。婚后,二人入居深山以開山種田為業。生有三男一女長子姓盤名自能,次子姓藍名光輝,三子姓雷名巨佑,女兒叫龍娘淑玉嫁與鐘姓志深族長。  畬族人民間有關槃瓠圖騰的傳說,多以長篇敘事詩歌的形式代代傳唱。其歌名各地不盡相同有《祖宗歌》、《高皇歌》、《槃瓠歌》、《麟豹王歌》、《龍麒王歌》、《金龍歌》、《龍皇歌》、《槃瓠王歌》等等。歌詞長短不一一般在300-400句左右。這首著名的畬族七言史詩,內容基本是根據有關古籍記述的槃瓠傳說而改編的,對槃瓠祖先圖騰的崇拜之情處處可見。  當地人有修祖圖之功德,所謂祖圖就是各地畬族居民在編修族譜的同時,往往還按照古代有關槃瓠傳說的內容,以連環畫的形式畫成彩色圖卷自稱“長聯”實即祖圖。這些圖一般長10米至20米以白絹繪制,色彩絢麗內容有繁有簡,大致上都是描述槃瓠的身世、殺番王、娶帝女以及后來居山繁衍后代等狀況。這類祖圖在福建各地畬民居住村中多有所見,繪制年代一般在明清之際其中又以清代居多。連江縣潘渡鄉的溪利村和小滄鄉的七里村等畬族聚居村均有此祖圖。平時一般不向外族展示多在祭祖時使用。  福建畬民對槃瓠的崇拜在祭祀活動中多表現得相當熱烈和虔誠。明人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卷記載:“山中自稱狗王后,各畫其像,犬首人身,歲時祝祭。”連江各地畬族的集體祭祖活動現在一般每年大祭一次時間為3天,但各地舉行的儀式不盡相同。這種祭示祖先活動一般都在公共祠堂舉行。祭祖時要請本族的法師設壇,懸掛祖圖,開啟族譜。供桌上要擺全豬全羊每戶還要送來香燭、銀紙、三牲、果盒、糧果、茶酒等物。中堂豎有圖騰標志的“槃瓠杖”(龍頭杖)以供合族敬祭。在震天的鞭炮聲中族長或本族有威望的老人開始主持祭祀活動。他先向族人講述祖先槃瓠一生的功績接著眾人齊唱《槃瓠王歌》,跳各種祭祀舞蹈最后組織龐大的迎祖隊伍游村游山,以祈求祖宗保佑合鄉平安。  按畬族習俗男子年滿16歲要舉行“做醮”祭祖儀式,畬民稱為“傳師”、“學師”具有成丁禮之意。凡60歲以上的男人都要為子孫舉行這種儀式祭祀多在家中舉行。開始祭祖前要先從族長或長輩處把裝有本支族始祖的香爐、祖簿、笏板、龍角、龍刀、鈴鐘和祖圖的“祖擔”(即兩個竹編箱子)接回家。舉行儀式時先在廳堂中掛上祖圖,或在神案上立起祖杖列置香爐,然后由主祭人主持祭祀活動。畬族槃瓠圖騰的祭祀活動比較普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不失原始祖先崇祀之風,反映畬民崇拜槃瓠祖先的虔誠之心。  畬族的槃瓠傳說與古代古越人的蛇種傳說一樣,只是中國古代早期歷史上原始圖騰崇拜的文化現象。悠久的歷史的抹不去祖先的勤勞與智慧,積淀成彌足珍貴且不乏生機的人文財富。古閩越先民早在5000年前即在此拓土生息,三國孫吳時為溫麻船屯(古稱溫麻古鎮),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設溫麻縣治(鎮改縣),為福建古代最早5個設置縣份之一,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改謂連江府縣。歲月如水浪淘沙千帆過后數英杰,歷史上連江為中華大地孕育出至今仍令我們仰之如山的先輩:宋畫家、詩人鄭思肖畫蘭露根,高尚愛國氣節風靡大江南北;明軍事家、旅游家和古音韻家雙榜狀元抗倭大將軍“陳第”,一部斐聲古今名重臺灣的《東番記》,成為大陸學者考察臺灣的第一人。富屯碧流曾吸引巨儒朱熹先生在貴安古鎮傳道、講學、設學堂、宗廟廣傳理學傳奇故事彪炳史冊。熙春朝暉曾伴隨明代董應舉一展才華,董侍郎赴高山留筆丹青,盡抒豪情大量摩巖石刻,青芝山古樸而自然的風煥呈現世間。鄭鑒、趙恢、吳文華、吳適、楊而菖……樵川清風輕拂,浪淘盡千古人杰英才。  輕輕地翻動連江的縣志史冊,悄悄地走一走、問一問此地的老人們,時光為我們留下了金子般的文明歷史。公元前200年大型獨木舟和船屯鐵竹高遺物,曾記載著連江地貌史著名的浦口“三十六龍窯”向人們訴說著宋、元、明、清陶瓷業的輝煌。而貴安寶林寺遺留的高大石柱,讓人領略到這座唐朝古剎僧眾千人的雄偉壯觀。江南鄉斗門山頂敖江畔邊的含光塔,云居山普光塔、鳳城瑞光塔、青芝山“林森”存骨塔無一不讓人尋古探幽別具一格的博物館,小巧之中卻濃縮了連江縣的古樸民情和風俗。  當你走進古老的明清朝代的巷道中,便走進了當地十番古樂曲的清音之中,你就能品味出悠長歷史中的活力。當你走進定海村沉舟遺址你就能感受到遠古“甘棠港”的商賈云集,當你走進黃岐半島五鎮你就能掀開上個(二十世紀)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兩岸戰備時期神秘的面紗。兩縣連江,陸上、海島血脈親情,惠城重鎮盡抒杭倭百年風云。  古老的連江縣城坐擁山海環繞之間,連接邊防海關之前沿。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隨著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七福州的解放,陸地上的連江古城迎接新生的曙光,可是海上島嶼上的連江,卻因朝鮮半島的戰爭失去了解放的最好機會孤懸海上,痛失親人成為近代歷史的遺留。隨著上個世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兩岸敵對狀態消失,踏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兩岸旅游業的發展,互相開展的小三通成為新的篇章。  至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投資熱、辦廠熱、經商熱、海運熱、辦學熱,一股新鮮的氣息讓古老的老縣城煥然一新,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擁有千年歷史的溫麻古城,使福州近郊的鳳凰再次騰飛,重新融入東南沿海大開放的經濟活力之中,北進浙江溫州、南下廣東經濟優越的融為一體。老榕城(福州市的簡稱)與老溫麻古鎮 (福州郊區)地域,當地從東晉時代一直到民國時期的各種古跡遍地、恰似星羅棋布,而深山里邊還有不少“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棧道、古寺廟、古墓、摩巖石刻和古祠堂等等。  可以正確地說老溫麻古城與福州地區的各個古城、古鎮和人文古跡,實實在在的縱橫中華上、下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古跡和遺址見證。所體現出來的卻是實足的鄒魯(海洋)文化、古閩文化、古越文化也就是媽祖文化與純粹的沿海海洋文化。當地溫麻老城人以其特殊的“襟江抱海”山海地理環境,幾千年來純粹的山海海洋特殊文化歷史風格與特殊為傲。這海洋鄒魯即稱呼為舳(鄒)魯文化體系,當地人又稱呼為“沿海文化”“船家文化”“山與茶文化”“媽祖文化”“漢家理學正宗”“海洋文化”等等。從春秋戰國時期生成古閩人古越國人習俗,一直傳到漢朝漢文帝、漢武帝時代統一七閩人古族群為“閩越王國”,可以正確的來說海洋鄒魯文化歷史從春秋戰國一直到遺傳到民國時期,古代漢文化與海洋文化、媽祖文化的和諧統一氣氛源遠流長于歷史長河中。  從公元前6世紀中葉孔子誕生后不久,吳國人季札、晉國人韓宣子先后訪問魯國。他們以其所見所聞盛贊“周禮盡在魯”,對魯國保存的“樂”“禮”嘆為觀止。這時的魯國是名副其實的周代禮樂文化的重鎮興盛之邦,一直到了孔、孟生活的時代,鄒魯文化更是魯國繁榮發達獨步一時以天下領先。而海濱鄒魯延伸含義為東南沿海文化昌盛之地域, 廣義上包括東南沿海的福建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等等地域。鄒魯是對文化昌盛之地理地帶的代指,例如廣東、福建的沿海文化名城(廣東潮州、福建福州等等)稱為“海濱鄒魯”,以東南沿海及江南的蘇州、揚州、杭州文化名城稱為“江南鄒魯”。  鄒魯文化是以周代兩個諸侯國魯國和邾國(戰國時稱鄒國)為中心、以周朝禮樂文化為主體并吸收融合了前期殷商文化特色,以及吸收融入當地土著東夷文化而發展起來初步形成的沿海區域性文化。沿海區域特色與周秦時期其他的區域性文化,如齊文化、晉文化、燕趙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秦文化、巴蜀文化等相比,鄒魯區域文化堪稱沿海一枝獨秀,不但孕育了儒墨兩大顯學引領百家爭鳴的時代潮流,而且還具有此后蛻變上升為中國主流漢文化的內在潛質。這在福州的各個縣市以及沿海古城、古鎮之中十分普遍,尤其在以客家人、畬族人、高山族人三大少數民族族群,生活在福州市各個鄉村之中更具當地特殊風采。  其實,這福州市連江縣是漢人與畬族的天下,正確的是漢人不是漢族人的天下,因為百分八十以人都是畬族人。也就是說只有畬族人四大姓族群人,盤(母系分出陳姓族群)、藍、雷、鐘遍及大街小巷,也就是說這里是“山哈子”獨有的天地。只有在1949年蔣介石逃離此地去臺灣島遺留下一些中原與北方人,后來福州市解放之后“大建設”來了一大批人,這才有了漢族人與其它地方的人落戶于福州市形成了今天的豐富多彩的人群。其實連江縣特點風味小吃可以說是豐富多彩,主要有魚丸、扁肉(餛飩)、肉燕、肉面、拌面、牛雜、鹵味、油餅、馬蛋、蠣餅、鍋邊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種。連江魚丸、魚面歷來名聞遐邇享譽海內外。  “連江魚丸”以新鮮魚剁碎拌薯粉為殼以瘦肉等為餡,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狀富有彈性香脆可口暢銷福州及各個縣, 80年代后在上海成為搶手貨風靡外灘。魚面以新鮮魚剁碎攪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軟香脆,是酒席宴會常用佳肴。80年代后流行藥膳小吃,在禽畜肉類或魚類中加枸杞、當歸和桂圓等補品或中藥燉煮頗受歡迎。  福州市人在衣服上清朝時期,漢族男裝多上為對襟衣,下為扭襠褲。女裝上為偏襟衣下為扭檔褲。殷富商紳及教師才有穿長衫馬褂。衣褲布料多系手織棉布和苧布色調單一,藍、黑為主。少數人用絲、綢、緞等縫制。畬族服裝獨具特色,男服與漢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飾以鑲邊,女上身著鳳凰裝,襟、袖都用五色花線鑲邊,腰束紅藍相間帶穗的絲織彩帶,肚前圍四方繡花鑲邊圍身裙,下身穿短褲,腿裹紅布條。  民國時期城鎮開始流行中山裝、學生裝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紋、府綢、香紋紗、丹士林、廠布、呢絨、嗶吱類,少數人開始用羊毛線編織衣褲。新中國成立后至60年代初期,除傳統三大款式外,新添有:列寧裝、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間青年男女流行草綠色、黃色、灰色的軍式便裝和軍大衣。  80年代起人們注重服裝的質料、色調、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裝不斷變化色調鮮明多樣,有西裝、運動服、皮衣、風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夾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褲式有:喇叭褲、直筒褲、西褲、健美褲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帶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連衣裙曾風行80年代中期各種服裝用料有:晴綸、毛料、人造絲綢、人造革和真絲、皮革等。  當地人新春佳節是境內最大的傳統節日,通常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祭灶”開始節日氣氛漸濃,至“除夕”大團圓之夜進入高潮,正月初一后為休閑娛樂時間到正月十五日鬧“元宵”止春節結束。  祭灶節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民間傳說灶君是一家主宰,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天向玉皇稟奏一家善惡,因此二十四晚應備餅、果餞行,祈求灶君上天多說好話保佑合家平安。祭灶后春節氣氛逐漸濃烈。家家戶戶開始備年貨、蒸年糕、貼春聯,送舊迎新。舊俗女婿在此期間多向岳父母送年貨,俗稱“分年”。出外務工從商的人也陸續回家過年。  除夕連俗除夕分“小同歲”和“大同歲”。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月小為二十八日)為“小同歲”,民間傳說主要敬祀臨水夫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大同歲”主要敬祀祖先。是一年中菜肴最豐盛的一天。其中魚(與余諧音)蛋(俗稱“太平”)和年糕(與高諧音)三碗必不可少,寓意“富足有余”、“歲歲太平”、“年年高升”,燒供后合家團聚歡宴享天倫之樂。  長輩亦于此時給兒孫“壓歲錢”,有的成年晚輩也給長輩拜年錢。晚餐后家家都要蒸“隔年飯”。儲滿水備辦凌晨供奉天地的素菜及翌晨素食早餐(因正月初一不能操刀)。然后按各自興趣進行各種娛樂活動。舊俗還有“燒火炮”之舉,民謠有“鄭堂燒火炮,除死沒大災”之說。改革開放后多一家圍坐一起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守夜待旦以迎新年。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為當地民眾最隆重的節日。從農歷臘月初三開始,家家戶戶都陸續進行洗刷除塵俗稱“筅堂”,把室內外及家具洗刷得千干凈凈迎接佳節。  正月初一零點起燃放鞭炮,開大門俗謂“開城門”,表示新的一年開始各家正廳擺放香案,供以“歲飯甑”、“筐斗”酒、果、茶等。早起先吃料(意為時運好)早餐多數吃素或全日吃素。也有吃壽面、年糕(意納福添壽)午晚吃大米干飯和豐盛酒肴。商店、作坊初一起停業3天連俗初一忌操刀、掃地、倒水、討債和登門訪友、探親。凡事找好兆頭講吉利話一般互不串門。  60年代起除討債外諸禁忌逐漸淡化。機關單位多在初一開茶話會、團拜會等活動互祝互勉。初二日登門拜親訪友,主人用年糕、糖果、瓜子、福橘、花生、香煙等招待客人或煮料為點心。長輩并給兒童“壓歲錢”,已婚女子多在此日伴夫及兒女回娘家探望父母。初三、初四多自行安排游樂活動或訪友,互道“拜年” “祝福” “恭喜” “發財”等。初五早謂“接神早”各家于早上即點香放炮喜迎“財神”。并于晚上再一次點香放炮,連江城關還有“供過良辰”習慣。每年農歷正月初十夜,江南村潭下、東南街梯云宮(原址建國路中段)東北街興賢宮(原址816東路東段)等處門前都掛有大紅燈,上書“供過良辰”四大字,下面燃燒柴塔燒到灰盡,附近居民都揀一塊木炭回去留念。  當年,老干爸鐘琦麟的家里有一本厚達一千多頁的《連江縣志》,這個連江縣志也是我最愛讀的好東西,閑暇之余便詳細翻閱查看。對于生活在少數民族聚集的群山之中,對于連江縣志里記載的東西,我曾經與師傅們交流時得到了很多證實。平時由于有太多的休閑時間,本人曾經走訪了當地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了解當地風土民俗,據民國版《連江縣志》載,此舉相傳系元大帥按戢閩中,連江是日納款以供其過后沿為俗民國后期已淡化,新中國成立后無此俗。當地的畬族民俗不同于北方,現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當地的老民俗,因為在當地生活的人們可以經常見到,例如三月三烏飯節族人家家早上送烏飯團、中午去祖先宗廟、祠堂祭祀自己家族祖先,并且打碗、跳竹竿舞、社火等等。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上元節。據民國版《連江縣志》載上元張燈自十四至十八日,明知縣錢九思又增十九、二十兩日是我縣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從正月初七、八即開始送燈,十六歲以下兒童所玩花燈由母舅贈送。娘家要給新嫁女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次年送“蓮盆燈”第三年送“吉燈”。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為“上燈夜”(即上彩夜)十五日“鬧元宵”。是時街坊、商店、民居、廟宇普遍張燈結彩慶賀節日。部分鄉村在這一日還成群結隊到新婚家庭“看新人”。鳳城、敖江有舞龍、舞獅習慣的地方。當地龍、獅隊伍沿街歡舞,沿途商店、居民各自用鞭炮迎接,男女老幼紛紛上街觀賞,熱鬧非凡一派升平景象。有些鄉村常借元宵佳節之際搞抬佛游神活動俗稱“出游”,各家都要出資獻物連日累夜不過勞民傷財。  新中國成立后各級人民政府倡導開展健康有益的娛樂活動,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舞龍燈、舞獅、文藝踩街、誦詩、猜謎或球類競賽等活動節日內容豐富。  拗九節正月二十九日,各家早晨以糯米、紅糖、米時、甘薯、花生仁、豆、紅棗、桂圓干、葡萄千9種食物煮成“拗九粥”,敬祀神祗、祖先,饋送長輩親戚故又名“孝順粥”。家中如有年齡逢九者(逢年代末的九為明九,年齡能被九整除的為暗九),就向不同姓九家各乞一湯匙“拗九粥”食以過九,解放之后逐漸少有了,但親戚中還有送九之俗禮但相逢者不送。  上巳節三月初三日謂“上巳”(魏以前為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為三月初三日),各家門楔兩旁各插一束薺菜俗謂“懿旨菜”以祓不祥,是當日人家以嫩艾葉拌糍加餡作粿吃俗謂“菠菠粿”。  三月三日又是畬族傳統的烏飯節,傳說是敬祀畬族祖先盤瓠,也有傳說是紀念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反抗封建壓迫的事跡。  每年這一天畬族男女老少都早起上山采摘烏飯樹葉或果與大米煮成烏飯,供奉祖先并作早餐,飯后舉行賽歌甚為熱鬧。新中國成立后多改為蒸煮糯米飯加上豬油、紅棗、白糖,拌上花生、芝麻等配料更為香甜可口。  清明節為傳統祭祖節,家家上墳,掃墓祭祀,刷新墓碑,擺祭品,燒冥錢,壓紙錢。祭祖下山時折兩枝松枝帶回掛在門首以表哀思。祭押時間鄉村與城郊不同。多數鄉村皆以清明日祭,城關及城郊狂“清明”至“谷雨”之間任擇一日均可。祭品十盤中必有光餅、貝螺、黃豆三盤祭畢以貝螺、黃豆、飯粒撒于墓頂,一任鳥雀啄食。清明祭掃是飲水思源之舉,許多華僑、臺胞常常遠渡重洋回鄉祭掃。機關單位、學校亦于此時組織干部、職工、學生到烈士陵園祭掃,以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  立夏節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是日各家以豆芽、韭菜、或紅糖拌米漿煎成咸甜“夏粿”。祀神明、供祖先、饋親戚亦煮“鍋邊糊”,意在慶祝春夏豐收祈祝夏秋好收成。是日起開始撤除床上草墊、棉墊等,以防濕潮生蚤虱。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一至初五為端午節,是最熱鬧節日之一內容極為豐富。一是初五日午時各家門坎兩旁遍插菖蒲、青蒿以避邪招福,二是沿唐代“益智粽”遺風,以箬竹葉裹糯米、花生、豆、紅棗或瘦肉等做成粽子。傳說舊時把粽拋入江中,以祭祀愛國志士屈原,后成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特色風味小吃。除全家老少都吃外還用于饋贈親友,三是喝少量“雄黃酒”并噴灑屋角,還以雄黃粉涂抹小孩頭額、耳朵祛毒也把雄黃放置水井、水缸中祛毒,又燃放“雄黃炮”以禳珍氣。四是貼“午時書”書內容各有涵意,如貼大門有“振襟歌正氣寄慨讀離騷”之句,乃緬懷文天祥、屈原兩愛國忠臣解放之后已極少見。五是炮制“午時茶”藏以療病,鄉村是日常上山采集各種草藥,據傳午時采的最有效過午后所制者稍差。六是龍舟競渡格外熱鬧,差不多萬人空巷。初一至初五日敖江兩岸觀者如云。連江龍舟比賽每年在四月初一即開放龍船鼓,請民間詩人唱詩內容多以三國故事為題材,并在龍舟下水之先延請道士祭禳以庇佑劃船吉利。有的家長還把男童衣、褲放在龍首待祭禳后取下祈求小孩平安。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龍舟競渡作為群眾性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對比賽方法進行改進并加強組織領導。  七巧節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連俗早晨以黑紅豆、紅糖煮糯米粥供奉七夕夫人及祖先,祈求保佑兒童聰明平安。是日父母還要送給新嫁女兒水果七件九重粿一甑,女兒用以分饋夫家親戚及鄰居。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日連江俗謂“七月半”節,各家任擇一日備酒饌祭祀祖先以表孝心。舊時七月節有辦“施食”,信仰佛教的舉行“普渡眾生”儀式,擺祀品,燒紙馬,放焰火徹夜喧嘩。50~70年代中期辦施食普渡的陋習基本已廢,只剩祭祀祖先的習俗仍沿襲到今。  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日為傳統家庭團圓節。節前親友間互送月餅(多晚輩敬長輩),連江老城區十六歲以下兒童由娘舅送花餅,八月十五晚家家戶戶設宴歡聚一堂。入夜全家圍坐庭院、天臺或屋外品嘗月餅欣賞皓月,文化人常在此夜賞月吟詩聚焦空地處賞皓月、品老酒、吟詩作賦。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日男女老幼多作登山活動,登高望遠心胸開闊以祈平安。城郊外之覆釜、玉華、寶華、玉泉、云居、石門、獅山及官頭青芝諸山皆為主要登高地點。青年男女及兒童還攜帶風箏(俗稱紙鷂)在山頂處放飛。  冬節為傳統二十四節令之一也是祭祖節。冬至前一天晚家家戶戶制煮咸、甜元宵丸(俗呼“油扁”)為主餐并饋送親戚。冬至晚上合家團聚,在祖先牌位前擺設福橘、芹菜、青蒜、紅筷等于圓盤或竹籮上。全家圍在一起搓米齊丸(糯米和白米混合磨成)。有的用糯米大米齊捏成各種益鳥、益獸、稻草堆等,敬祀祖先和神明以招祥納吉。  鞭春舊俗“立春”前一日,知縣與典史均朝服坐彩輿迎春于東郊盛設儀仗,全署書吏隸皂皆翻披黑羔馬褂手拈花枝鼓樂前導,至演武廳坐定禮房吏導拜芒神行三叩首禮,復導至廳典史獻爵請知縣升宴席典史旁坐相陪。兒童扮五谷神、田翁、田婆、書吏、隸皂叩賀畢,回輿至官署二門前知縣下輿執春棒,禮房吏引至春牛處鞭春三繞圍畢又詣芒神前。  開田頭春耕插秧須擇好口子避火星,怕秧苗旱干每年都有一戶當先開田頭,然后可以不擇日播插。此俗解放后已少見,只有山區少數農戶還沿襲。祭新米我縣舊俗早稻豐收后,須先用新米祭祀天地,意謂好年成全賴天地保佑。此俗解放后已逐漸淡化消失。  牛節農歷四月八日為牛節。農民對耕牛十分愛護,規定牛節這一天牛不能下地勞勸不能打、罵,中午或晚上還要煮米粥或黃酒燉泥鰍給牛進補,以提高體力擔負繁重的耕作。祈雨多在農歷七八月發生旱情之時,鄉民先自行延巫設醮求禱不應時,則舁其土神各挈竹竿,竿綴藍白色布持之游聚縣公署,邀集全城文武官員徒步拈香,鄉眾隨之鳴鑼伐鼓先禱于城隍以次金鐘潭。或有鄉民自赴深山大澤請“龍”來降雨。時知縣輟刑名禁屠宰即不勤民事之官,值此時亦不敢拂民意此舉解放后已廢。  當地造船漁業生產十分發達興盛,尤其以造福船為首要舊式傳統,船行海中若為龍現呈吉祥之意,船的許多部位均以龍的相應部位命名。造船須擇吉日定龍骨、鋪底、釘簡枕、安龍目等船主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新船下水還要舉行比較隆重的儀式,船頭、船尾、前后“水仙門”都要貼上紅對聯,并設宴招待船匠并送“紅包”獻“太平面”。新中國成立后新船下水多披彩放鞭炮,其他舊式習俗隨著時間流失逐漸淡化了。  張網漁網安裝由網師或老漁民主持,并選擇吉日良辰以大公雞為活祭品,安放于魚袋(即囊網)中部,以3把秤支撐寓漁利大獲。鳴炮后由主持人提浮子網,依次進行浮子、沉子的安裝,整個過程禁高聲呼叫和跨越網具,若公雞叫則祝好兆頭,若公雞被魚網壓死則表明吉日好時辰。漁網安裝完畢后傳入“網寮”等待出海。  出海行船是福州乃至連江縣內歷史上最悠久,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的舟渡倭國日本,漁船出海船主、船老大要到海神廟(媽祖廟或文武太平王廟)燒香,請來香火供在船倉神龕之中蓋之紅布,出海后掀起點燃紅鞭炮祈福媽祖保平安,當地漁民隨身還攜帶海神香火袋祈求平安。  當年,鐘聲二舅父家是黃歧半島邊緣奇達村的普通漁民,烏飯節剛過沒幾天忙于甘蔗豐收,苦于人手不夠便給鐘聲家打電話求助人手。于是將弟弟點點、點點女友阿玉(林玉玉)、大鴨梨、我本人、謝蘭英、阿軍(陳玉軍)還有阿龍幾人,坐著林玉玉家送貨汽車去奇達村幫助搶收甘蔗,中午吃飯時我曾經問過鐘聲二舅父帶海神香火袋出海到閩東漁場打漁之事,聽老人當年講述他們家的三萬噸鐵皮船曾經到過閩外漁場(即釣魚島水域)打深海漁類的故事。當年我們幾個青年人接連幫忙了兩天時間搶收甘蔗,因為當地是高溫高熱高濕氣溫,甘蔗一但成熟只有七八天的搶收時間,要不及時搶收這些甘蔗便在十幾天內被曬成干材了。后來我們幾個人在奇達村幫助搶收甘蔗完后,自己也收獲了四大捆甘蔗開車回到江南鄉已古村桃花古巷。其實就在幫助搶收甘蔗休息其間,我們幾個人游覽了憊箕山和白云山以及到海灘游玩領略了海洋的獨特魄力,我還用自己的日本產照相機拍攝了一張大鴨梨到家后清洗甘蔗的相片,這卻成為了這一次去奇達村鐘聲二舅父家幫助搶收甘蔗的紀念照片。聽老人當年講述說過出海時桅桿頂掛紅色三角旗、船尾旗桿掛海神旗(后改紅旗或國旗),并鳴炮與岸上家人道別家人鳴炮歡送出海。官頭鎮一帶連家船(高山族群)出海尤為慎重,凡逢吉祥日出帆遠海連家大福船百帆競技、千帆蕩漾共進閩東和閩外漁場,凡逢二、三、四、八日均忌出海(避俗語有三無二、不三不四釣魚、有七無八)。新中國成立后出海習俗有所淡化形式,道別儀式也只有每年的頭一次出海才有唯場面比前更為熱鬧。  大土船是舊老習俗有大王船出海據傳緣起于連江縣筱埕鎮,每年十二月初一就開始造木質官船2艘。長4.5米,寬1.6米船上畫龍雕鳳船倉塑文武太平王神像,兩旁塑有“保衛相” “文武案” “巡部” “中鋒”,船頭塑有“喝浪大神” “頭錠” “二錠” “三錠” “中舵”,船尾有用紙剪制的“正副舵手” “羅盤長”等三十余尊及兵卒144人。各立其位,各司其職,船上彩旗飄揚,而送隨陪伴的官方彩福船長達158米、寬約16米多,高達十幾米的彩繪木制大福船,到正月初五早上把船上應備之工具及生活用品備全。其中必有一對曬干大龍蝦和一對大銀魚象征海況良好,及夜鄉(祈福守夜族人)人抬著文武太平王的鑾駕,眾人簇擁著大王船放船航于海上讓人接回。傳說大王船異常“靈驗”,那鄉接回必會五谷豐登海汛大發當年大豐收。因此每年正月初五,都有許多鄉村派大批人員到海上爭相接應大王船至福州、官頭鎮乃至黃岐鎮、北茭(宋徽宗年代建)古村及臺灣本島都有曾接過官方大王船(百米竹彩船)。  民國37年(1948年),黃岐鎮為接大王船派數十名村民,并雇一排荷槍實彈的軍隊隨帶水炮數十枚,于正月初四就來筱埕鎮武裝強來接應。還有一年臺灣接回的大王船,第二年又放航于海上返回筱埕鎮,此船一直存放在筱埕鎮大王廟內,新中國成立之后以“破四舊”這才毀掉。  慶豐收外海漁船到達閩東和閩外漁場打漁下網,首獲豐收要進行慶豐收宴會(俗稱“做福”),并在船中舉行祭海神儀式。內海(臺灣海峽內)漁船慶豐收則在海神廟中開展,大的慶祝活動多放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進行游燈迎神并連續游行幾天。新中國成立后慶豐收習俗仍然保留,合作化后多為漁民集體聚餐慶祝,破除迷信色彩和繁文縟節。漁家禁忌過去在漁業生產中不可預見災害較多,因而沿海漁民平時常有說吉利話和禁忌習俗以祈求平安。如忌說 “翻” “覆” “倒”等字意怕船在海中遇難,忌女人上船跨網稱呼老年人不叫“依伯”(伯與掰諧音,意怕漁網破),要叫“依擔”(意即魚貨成擔,有發海之兆)。連家具、食具、船具等名稱也往往與普通人家說法不一。如器具損壞忌說“破” “碎”要說“開花” “發財”湯匙稱為“舢板”,筷子叫做“柴只”草席稱作“科尼”不說“魚丸”(丸與完諧音)說魚米齊吃全魚不能翻轉等等。  連江老城區內舊俗對于當地工匠、木匠、泥匠、衣匠等非常尊重,尤其婚嫁喜慶、建房造墓,所請各匠均要事先商邀開工選擇黃道吉日,東家均要賞給“紅包”,稱作“花彩”工間要熱情招待尊稱師傅,防止匠師暗中作怪此俗相沿至今。投師舊時投師學藝多訂有“藝本”規定三年出師,師傅供食者無工資不得中途逃藝否則須還伙食費。出師后應留在師傅身邊跟班2~3年方準獨立。多數師徒關系較為密切有的情如父子。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者有之。  開店舊時商店開業須擇吉日放鞭炮慶祝,當天以優惠價招攬生意服務亦尤為謙恭周到。有的還備煙、茶款待顧客。商界還常用哨語(暗語)作內部溝通,如1~10的數字咸魚店分別用“天、下、平、口、龍、子、門、不、貝、開”米商分別用“臺、式、川、律、位、陸、柒、拐、文、合”;百貨蘇廣店用“上、共、大、占、仁、木、玄、掛、緣、拾”替代。還有把4說成“蘇”。把7說成“腳底”把15說成“月光”等。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哨語只偶而聽見年輕人多不使用。  80年代以來私人商業勃起,開張志喜比過去更為熱鬧,親戚朋友除燃放鞭炮慶賀外,還贈送“財源廣進” “生意興隆”等匾框以祝發達。有的還大辦酒宴以擴大影響招徠顧客。商店的招牌除用傳統品牌名號外,含意日漸廣泛并制作精巧的商業廣告以推銷商品。  民俗婚姻締結方式為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時也有為數不少的“童養媳” “等郎妹” “指腹婚” “娃娃婚”及“招贅” “續弦” “改嫁” “典妻”等種種形式。締結過程繁文縟節、禮節甚多、豐富多彩,提親、定聘迎娶尤為人們重視。提親由媒人牽線多數先由男家向女家提親,媒人介紹雙方家庭及男女情況,雙方父母認為門當戶對,男女適宜就同意提親,媒人把女方“生辰八字”帶到男方請算命先生合婚,有的還把女方“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壓在祖宗牌位或香爐下 ,七天內如無破碗破碟等不吉利之事發生就算基本確定這門親事。俗稱“合婚”,后亦稱“議婚”。定聘經合婚后男家向女家納定聘禮,俗稱“下 彩禮”,后稱“訂婚”。連俗還分“上半禮”和“下半禮”。聘禮數目各時代不同家庭大相徑庭。除送肉面等食物給女家外更重要的是聘金。有錢人還有金銀首飾、綢緞細軟和其他貴重物品。聘金喜用“三”數(“三”與方言“生”諧 音,含早生貴子之義),如銀元33元、130元,新中國成立后有人民幣530元、830元、1 330元、3330元等。女方也送男方衣物和果糖等,訂婚后雙方都向鄰居親友分喜糖以取得鄉鄰親友的認同。  迎娶即結婚歷來為最隆重的禮俗之一。先由男方擇定黃道吉日提前通知女家,并把下半禮聘金送達女家。迎娶前一日鳳城地區,女家將嫁妝送往男家俗稱“搬佽”,嫁妝主要有客廳或臥室用品、皮 箱及首飾、衣物等。舊時嫁妝之外必有系紅線的雌雞1只謂“紅線羈腳"。親友鄉鄰觀者如潮有的還開箱觀看嫁妝品之分量。窮娘家嫁妝壓力最重,有的甚至舉債厚備嫁妝(續弦、再嫁者除外)。男家并于此日宴請賓客稱為“鬧廳”。黃岐地區女家也以此日宴請親戚,各親屬贈以衣布,謂“添箱”贈銀錢渭“壓肚袋”。  迎娶之日,新郎聘花轎往女家接新娘,新娘一般由伴娘扶轎。舊社會男尊女卑有的地方轎一抬出門,即潑腳桶水意謂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再回頭。花轎到男家鞭炮齊放、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新娘到男家后主要禮儀有: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夫妻交拜,然后請翁姑尊長出堂一一拜過翁姑尊長即給“見面禮”,隨之由“龍燭”前導引入洞房。其間新婚夫婦于席中出太平面時向賓客敬酒,并由長輩介紹有關親戚之稱謂。宴會結束新婚之夜,連俗鬧洞房氣氛特別熱烈,親朋好友聚集一堂除唱詞、吟詩祝壩外,年輕人還別出心裁出一些小巧節目要新娘新郎表演逗趣,旁人則起哄捧場笑語滿堂直至深夜方散。舊俗婚后10日新娘才第一次回娘家謂“轉十日”。后此俗漸廢多數在結婚第二天回鸞,新婚夫婦歸寧岳家俗稱“回馬”,岳家設宴請客新郎拜見岳父母及親戚長輩,行禮敬酒并接受見面禮儀。至晚雙雙回家(有的鄉村不限第二天歸寧)。民國時期提倡改革婚俗推行結婚 登報不辦酒宴尤其流行集體舉行婚禮儀式,由縣長或官員主婚但多在城鎮知識界和政府職員中實行,農村仍以舊俗為主。  畬族婚俗畬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較為普遍俗稱“抱兒子”,其家庭地位和財產繼承權平等。婚禮儀式簡樸多數習俗已與漢族相似。但姑娘出嫁前還流行“做表姐”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風俗。完婚之日男方親眷送新娘至男方大廳,男方除新郎外全家躲避。婚禮先拜灶君灶婆后拜天地。婚后10 日新娘新郎帶禮品回娘家認親對山歌。壽慶風俗男女50歲(虛)則稱上壽,可以開筵(俗謂“做十”),以后每增10歲都可以再開筵慶壽,祝壽活動由農歷十二月半以后至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十二月的祝壽活動主要由女婿及親戚朋友送肉、蛋、豬蹄、壽面等禮品,返饋則以米時、橘等。正月的祝壽活動主要是開筵宴賓,開筵由兒子發帖(近年男女一樣,女兒也可在帖上署名),父母俱在不論是否同庚均書“雙慶”否則書“壽慶”,親友則送壽匾或壽軸、燭、炮等禮品登席多不收禮儀。筵前在正廳擺壽堂設香案燃大紅燭,接受兒孫輩的跪拜俗稱“拜十”,受拜者要分發紅包給兒孫,稱“膝蓋錢”。舊俗能辦壽酒者,須家中夫婦子女內外周全,且多是稍具鄉望或殷富之人,講排場,做名氣。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城鄉辦壽筵愈辦愈多,不拘條件,只要興趣與需要即可,少則近10桌,多則幾十桌,其中不乏不收禮儀者,但借機廣收禮儀者亦不少見。  喪葬人們對死多有一種恐懼感,且受“地獄”、“輪回”等迷信傳說渲染,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忌說“死”字,多說“百歲”、“過后”或“老了”等詞。稱棺木為“壽板”,收殮穿的衣服稱“壽衣”,喪葬禮儀非常講究,也最為繁瑣。死者彌留之際,一般習慣要放在死者寢室或長子房中,稱“壽終正寢”(女稱內寢),斷氣后移放廳堂,也有未斷氣先移放后廳堂,各地略有不同。死后即向親友報喪,若是女的要先告知娘家。同時分頭準備收殮事宜。亦有少數提前制作壽棺,俗稱“并壽”,免得死后忙亂,并有期望病者好轉之義。入殮前先由直系親屬幫死者全身洗擦一遍,繼用白布或綾羅包裹,穿上新制的多重衣褲和鞋帽。進棺時由長子抱頭,次子搬腳,并放入死者生前喜愛的物品,一般在當天或第二天即沐尸收殮完畢。解放后有一定職務的人員還要在收殮前舉行向遺體告別儀式。小滄鄉、透堡、湯嶺、丹陽、貴安、青芝山區山區及沿海部分鄉村多即日或第二天安葬。縣城及近郊地區則有停柩守靈習慣。當天即要家人輪流守護在尸床旁,并在床尾設香壇。通宵達旦點燭上香,三餐都要擺上故人愛吃的飯菜,侍奉如生前。在大廳設靈堂守靈,壽棺要油漆多重,多為黑色或紅色,并畫有龍鳳花鳥等圖案。在油漆期間,一般每七日設祭一次,共祭七次,俗稱“做七”。靈柩停在家中一般都在一個月以上。舊俗出殯前,還要延請僧道作蘸,誦經超度亡靈,稱“撥亡”,俗謂“悅尸”。搭造能轉動的樹燈七層,每層燃燈七盞,子女隨樹燈邊轉邊哭,通宵達旦,勞神傷財。清末我縣一些有識之士組織“維禮社”,社友共約并倡導喪事簡辦,但只少數人響應。民國29年(1940年),福建省政府規定喪家不準停柩,須在10天內出殯,縣政府也發出相關文告,倡導喪葬改革,但無法實行。  新中國成立初,在全縣開展群眾性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宣傳教育活動,做“悅尸”陋俗基本革除。80年代后又有一些喪家悄然進行。出殯前夕,家堂設奠,親戚朋友紛來吊唁,送挽幛、挽聯、花圈及白燭、冥錢等。其中不少為布匹、床毯之類,均懸掛大廳之上。縣俗靈柩抬走后,即在大廳貼“安門大吉”紅聯。送葬的親屬。五服內穿大小功服,披麻戴孝,親戚穿白衫,女婿穿白長掛,朋友隨便,一般由遺像前導,接著挽聯、花圈,朋友鄉鄰。靈柩之后為孝男、孝孫、孝女、族親人等和親戚。一路撇下紙錢,沿途鳴炮,有的姻親還要臨街設祭,直系親屬均要跪拜施禮。有錢人家還延請若干鼓樂隊一路吹打(縣城已禁止),送葬隊伍多達數百人。縣城舊例靈柩都要通過太平橋(解放后橋已不復存在),串十字街,以祈求平安順利。送葬人等一般送至城外、村口止,然后由親屬護柩上山。入葬后返回稱“回虞”。撤除素白標志,換上紅裙紅帶。當天主人設宴招待親友鄉鄰。80年代后隨著生活提高,酒宴規模漸大。縣舊例記載,不滿50歲而亡謂之“夭",喪葬儀式一般從簡,城關地區一般七天出葬。  而信奉基督教、天主教者,則按信教習俗舉行喪禮,由教徒誦經抬棺入葬。老縣城內普遍以土葬為主,多葬于山坡崗上、崗下,但是高山族九大原住民以及畬族人多為天葬、洞葬,這天葬、洞葬就是將人居于懸崖下邊古稱“懸棺”或葬于山洞,但是從不封土而采用木棺加槨形式在建國以前是天葬、洞葬居多。建國以后移婚易俗、破除封建迷信,當地畬族人也采納了山地葬形式。當地畬族人只有部分佛教徒用火化。60年代后亦有少數人送火葬場火化。墓地選擇尤重風水,造墓如同建房一樣重視。有錢人墳墓十分講究,全用石料水泥鋪砌,雕龍畫鳳,耗資數萬元,多的10余萬元。也有少數人未死先選墓地,造生冢。安葬當日要舉行祭典活動,葬后第三天要上墳擺供品,燒冥錢,稱為“安山”。舊俗喪家親屬要守孝三年,解放后多已革除,只逢朔望上食,每年忌日都要祭祀。  當地人民歷來重感情,尚義氣,講信用。親戚或朋友相處甚篤,數代交往不絕,父交子游者并非少見。日常交往接待拘禮慎言,路上熱人、朋友或親戚相逢都主動寒暄。常用的招呼詞語如:“飯吃沒” “身體好吧” “很久沒見” “最近在那發財” “有空到我家玩”等,并行抱拳握手禮。上門之客不論親疏遠近,皆讓坐、敬茶、敬煙即使是鄰居也不例外,有“過厝即是客”的俗諺。農村如遇酬謝演戲、放映電影等,必邀四鄉親朋前來觀看并預為備好座位。遇節日、聚餐等也多邀親朋相聚,鄰里之間均慕廣交好客之家庭。遇遠道及久別之客人來到,主人除點心招待外多挽留食宿以酒菜款待,客人離去均囑其有空常來。舊時探親訪友多在農閑季節或正月間,逢年過節攀親送禮等繁文縟節也貧富不廢。新中國成立后節假日、星期天都成為尋親訪友的好時光。  連江民間待客規矩甚多,如見客人來訪皆起立讓坐,待客坐定后主人方坐,敬茶必用雙手捧杯先敬年長客人后依次而敬;留宿客人安置最好之房間和床鋪被褥。客人在場不得掃地有俗諺“掃厝逐人客”之說。客人說話時主人不隨便插話以示尊重。有客在場不打罵孩子、亦不打罵家禽家畜以免誤會,文人多尊稱客人文號字號忌稱“綽號”及相關字眼,客人離去時應送至大門口或村口不遠送,忌遠行車輛、游船。  徒步走上敖江大橋東岸邊上,鄉間紅土公路延伸到遠方。一彎彎紅土坡道旁邊的大片竹林子順著敖江南岸灘涂,東西走向呈現出彎彎曲曲的伸展進長龍鎮和閩安古鎮。這里的鄉間紅土路延伸到東岸兩里地遠,在二百米落差的紅土坡下邊分出叉道。,當你走上紅土坡往北緩緩伸展,抒懷地擁抱著翠綠、翠綠的竹林。  當你走進翠綠之中,感受隱匿叢林竹海。深深地呼吸著新鮮的竹味空氣。  那深邃翠綠的空間,呈獻出藍天、白云、江水、綠竹,翠柏,清新、淡雅而幽靜。  “古樹桃花叢林間,翠竹茶香竹海深。  悠然翠綠峰疊嶂,紅土嶺上望江流。”  當我們的吉普車順著縣級公路一路飛馳,大片大片的翠綠隱匿著竹林茶海。從車窗遠遠望去有的竹林深處隱隱約約、朦朦朧朧之間可以看見竹林小院,那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心遠地自偏,采茶東蘺下,悠然見高山。”真有如穿越時光隧道一樣。  遠處淡淡的、濃濃的霧氣,偶爾的海鳥鳴啼,打破靜寂的竹林茶海風光。  咸咸的海風,一展抒懷。揉盡東海海風的萬般柔情,拂袖著遠處公路岸灘那時有時無的海浪清音,浪過情濃于海天一色的風光,自然而然抒懷于于福州異鄉的山海相擁之美。  “往憶云煙二十年,流光斗轉青春事。”  生活年代的變遷,時代的年輪轉換與更迭。激揚的青春時代,流水經年、物逝芳華、歲月不居、逝水東流。  在那個淡云霧籠、瘴氣濃重、群峰聳立、襟江抱海、竹海深邃的地方,我本人生活在這群山環繞、江海相擁的異域空間,親身生活和經歷過一段美好光陰的 “江南水鄉”真實的平淡生活。  親身游走于那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一座座峰巒山脈,低矮的、高大而雄渾的山峰之間。  那茶園、果園遍布于山峰溝壑之間的翠綠,白云霧籠之中盡顯著八閩江南、水鄉江海秀麗之美。  也許,我本人親身居住于“煙瘴之異域”里邊,又是“少數民族聚集”的群山環繞地帶里邊,生活之中自然而然會有一些這樣、那樣、如煙如霧,日常生活里邊的 “小小情感故事”。  【全文完】  (文/飛翔的鷹耿彪) 我喜歡

金合發 娛樂城 中醫診所推薦 情色小說 跑步訓練 健康減肥

 


【情趣用品使用心得】 Takeo 小老二大變身 猛男持久套﹝可增粗30% 增長7公分﹞ (2)【情趣用品使用心得】 Demi 黛米 ‧ 30段變頻時尚浪潮AV按摩棒 - 流線人體工學【情趣用品開箱文】 Top-notch‧AV女優三上悠亞 情慾大爆發-緊實爽樂肉穴杯【讓女生高潮到腿軟】 日本原裝進口A-ONE.チンコックサポーター ハイボール 雞雞支援阻復延時套環-點狀

 

arrow
arrow

    f92gwdp2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